李鉴春,周口知名刑事律师,现执业于河南良承律师事务所,具有丰富的法律务实经验,深厚的法律功底,从事律师工作始终秉承“正直、诚信、敬业”的执业理念,处理接受委托的每一个案件,勤于钻研法律、善于总结经验。秉承提供高质量的法律服务为宗旨,办案严谨认真、庭审经验丰富、对客户交付的法律事务,势必亲力亲为,勤勉尽责,深得当事人高度认可。
一般来说,职务犯罪已经成为一种比较严重的犯罪行为,有人利用职务的便利为自己牟利引发犯罪行为的,也会有法律进行惩罚。还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那么职务犯罪的主体包括什么呢下面的为大家解疑答惑。
职务犯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根据法律规定,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国家机关;,是指国家的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军事机关。 ;从事公务的人员;,是指在上述国家机关中行使一定职权、履行一定职务的人员,即国家干部。但是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劳务性工作的人员不属于国家工作人员范畴。
;以国家工作人员论;,包括三方面内容:
1、在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即在公司、企业等单位中具有经营、管理职责,或履行一定职务的人员;
2、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即在一些具有国有资产成分的中外合资企业、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当中,国有公司、企业或其他有关国有单位为了行使对所参与的国有资产的管理权,而派驻的管理人员:
3、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金融犯罪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自然人作为犯罪主体,可以是一般主体,也可以是特殊主体。特殊主体必须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单位作为犯罪主体,也可以是一般主体或特殊主休。特殊主体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
隐蔽化、智能化、期权化现象突出,通过收受;交易;差价、;股份;分红、;投资;收益等形式收受贿赂较为普遍,增加查办惩处难度。
在这个名词里面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职务;。;职务;在我国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内容复杂的组合性概念。目前在我国的职务分类中主要有:法定职务、事定职务、执行职务、管理职务、决策职务、临时职务、固定职务、领导职务、非领导职务等等,我国的职务分类大典中记载有:8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职业。
在职务这个名词中,所谓的;职;:就是职责、职权、职掌、这个职业就是;掌管;的意思。;务;呢,就是由职而产生的,所应承担的任务、事务、也就是具有一定的;职;,就要承担一定的事物,同时,根据职务的不同,相应地承担的也不同。
职务犯罪的概念就是:指国家工作人员、企业工作人员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进行非法活动或者对工作严重不负,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破坏国家对职务的管理职能,依照刑法应当受到处罚的行为的总称。
一般犯罪都有四个特征,也叫构成犯罪的四个要件;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
职务犯罪的主体离不开;职务;二字,如前所述,我国目前职务犯罪的主体,主要是界定在从事公务的国家工作人员范围之内,在主体上便于区分,明确了范围为打击与预防职务犯罪提供了准确的法律依据。
职务犯罪的行为特征:
其犯罪行为与职务是相联系的,而且法律规定这种联系还应有必然的并且有因果关系,否则,即便是执行公务期间实施的犯罪行为,也不能构成职务犯罪。从理论上说,职务行为具有相统一的性质。没有权利的义务,不是职务行为,不进义务去占有权利,造成职务行为失衡,就构成职务上的违法与犯罪。所谓身份犯是指,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对定罪量刑有影响的,一定的个人要素地位和状态。不具有法律规定的特殊身份不能成为职务犯罪主体。在这个特征里面的论述主要强调:一个是,犯罪行为要和职务有联系,否则就不是职务犯罪。另外呢,犯罪的主体必须是特殊主体,也就是要求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才能构成职务犯罪。我国刑法第九十三条对特殊主体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当前,惩治犯罪和保障人权成为包括侦查在内的刑事诉讼活动中并重的价值取向。我国刑诉法严格规范了逮捕的条件和程序,完善了侦查阶段的律师会见权等各方面诉讼权利,构建了继续羁押必要性审查、非法证据排除、当事人诉讼权利救济程序等一系列新制度,这不仅打破了传统侦查过程的封闭性,加大了获取口供等言词证据和确保言词证据稳定性的难度,而且容易引发对证据合法性的质疑,进而影响对证据资格的评价、制约证据体系的证明力。
但是,挑战往往伴随机遇。一方面,刑诉法在规制侦查权运行的同时,亦通过增设技术侦查等手段拓展和完善了职务犯罪侦查措施体系;另一方面,在提升反腐败法治化进程中,反腐机制不断健全,特别是职务犯罪发案规律因经济社会进入网络信息时代而呈现新的特点。笔者认为,应当把握发展机遇,积极探索职务犯罪侦查模式的转型,以信息为主导的职务犯罪动态侦查模式取代以口供为主导的职务犯罪静态侦查模式,有效应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
职务犯罪动态侦查模式的基本内涵
模式,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是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确定思维方式。在此,可以从思维方式、概念体系等层面探析职务犯罪动态侦查模式的基本内涵。
思维方式。以信息为主导的职务犯罪动态侦查模式的思维方式,突出表现为推进侦查时空的;动态性;、收集案件证据的;动态性;、侦查方式方法的;动态性;等。
在推进侦查的时空上,致力于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并进,强化对网络空间的关注。人类正在经历信息革命,信息技术从电子元件集成电路计算机互联网云计算到物联网,发展迅速。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络生活使得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互联网+;行动必将促使这一空间越来越活跃。职务犯罪在此背景下呈现的最具标志性特点,就是其行为必然在网络空间留下海量数据。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让权力在网上晒出清单、阳光运行,运用数字技术编织制约权力的笼子,不断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关注网络空间就是顺应这一变化,以动态网络空间为路径、以电子信息为引擎,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强化网络侦查,通过视听资料、电子数据、大数据分析引领和推进侦查,提升对职务犯罪案件查证取证的水平和质效。
在收集案件证据上,致力于原生证据和再生证据并取,强化对再生证据的重视。刑事案件的再生证据是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后实施的掩盖犯罪事实、逃避法律追究行为所留下的证据。犯罪嫌疑人的反侦查活动往往实施于刑事侦查过程之中,推进侦查的过程往往也是产生再生证据的动态过程